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2018年9月27日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供祀是书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书、讲学一起并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书院作为与官学并行的教育组织,其供祀活动及其社会意义主要存在于文化层面。在儒家传统教育中,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被认为同等重要,因而对书院教育而言,教学空间和供祀空间是必不可少的两大组成部分。供祀作为一种具体规范的展礼、学礼活动,历来受到古代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由于儒家思想的精微体现在对孔子学说的承传上,在书院兴建孔庙并定期举行供祀仪式,彰显了孔子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和道德境界。这种严谨而规范的供祀形式作为书院的文化“规则”,一直受到书院管理者甚至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书院的文化发展要依靠学术传播,即依靠对本学派学术旨趣的承传,除了对本学派的“文本”进行阅读和阐释外,还要从精神上进行承传。对本学派和本书院历史上具有影响的先贤进行供祀,表明了书院作为一个学术组织拥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特色。南宋以来的书院无不将供祀本学派先贤作为标榜自身“正道脉而定所宗”的学术追求,如白鹿洞书院的“宗儒祠”供祀周敦颐、朱熹等人,就体现了其学术旨趣。书院供祀并非单纯学术上的追求,在漫长的制度化发展过程中,书院已经从一种单纯的教育组织发展为集教学、藏书、祭祀、出版、经营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官方的扶持、地方贤达的资助、民众的认同和参与,是书院巩固地位、扩大影响的重要条件,对社会上那些关心书院发展并作出重要贡献的名宦和贤达,书院供祀空间也为他们留有位置。如岳麓书院在明嘉靖五年(1526年)设立了“六君子堂”。这是岳麓书院专祀建院功臣的开始,显示了书院对他们功德的追怀和弘扬,也显示了书院在文化层面上与时俱进的一种追求。清代书院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选取供祀对象的标准。那些与书院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但与本地社会发展相关且有过较大影响的有功人士,也会得到书院的尊敬和供祀。这种供祀对象多元化的模式,与宋代及以前书院供祀对象的单一化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康熙年间河南大梁书院供奉各类社会贤明人士达150人之多,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一种规范的展礼作用”。(删改自蒋建国《仪式崇拜与文化传播》)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兴建孔庙并定期举行供祀仪式,这是书院供祀活动的社会意义在文化层面的体现。B.书院供祀的先贤对本学派和书院历史的影响,决定了书院的行为规范和精神特色。C.书院成为一种社会组织,是因为书院学术追求不再单纯而使书院的功能无法单纯。D.供祀对象多元化模式具有的承载文化意义的作用,超越了“一种规范的展礼作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列举了书院的三大事业,但论述中只就“供祀”的相关意义作了横向分析。B.文章第二段从书院教育的两大组成部分谈起,论述了供祀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C.文章从四个方面对书院供祀及其社会意义作了论述,并为每个方面论述提供了例证。D.文章提出观点后,分析了书院供祀对象的变化情况,论证了供祀活动模式的沿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供祀不是具体规范的展礼、学礼活动,书院管理者可能就不会对它高度重视。B.学术传播指承传本学派的学术旨趣,可见对本学派“文本”进行阅读和阐释是最重要的。C.书院成为一种社会组织的结果启示我们,发展既要注重自身进步又要适当与外力结合。D.清代供祀对象的多元化表明,书院供祀对象的单一化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相对较少。(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回家过年东方晓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鹅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望。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说不准。今天是三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