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上南中学南校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5月月考试题完卷时间:100分钟试卷分值:100分(一)默写(8分)1、,志在千里。2、壮志饥餐胡虏肉,。3、,得地本虚心。4、,八千里路云和月。(二)阅读下列元曲,完成第6—7题(4分)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6.两首元曲表现了不同的心境,《天净沙秋》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则是________________。(2分)7.7、对两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A.两首元曲都着力描绘秋天黄昏时的景象。B.开头两句撷取了六个名词来表现秋意。C.“飞鸿”与“西风”都增添了明丽与动感。D.都不着一个“秋”字,却都写尽了秋意。(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6分)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8.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文言文有_______(课文名)。(2分)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2分)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则寓言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黔之驴,所以作者对驴详写。B.这则寓言旨在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外强中干的人物。C.运用大量细节描写,表现老虎一步步认清驴的过程。D.这则寓言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黔驴技穷”和“黔驴之技”。(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7分)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2分)(1)徙知端州_________(2)拯命制者才足贡数________________12.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诉他?B.(你)凭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还来告诉他?C.(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D.(你)凭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还来告他的状?13.“割人牛舌者”其实就是(用原文词语回答)(1分)14.本文表现包拯的品质。(2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15分)要快也要慢①时代发展加速,生活节奏加快,“快”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方方面面都在努力提速,以“快”为特征的行当,诸如“快餐”“快递”“快照”“快洗”“快车”等应运而兴。即使在人的感情生活中,“闪婚”“闪恋”也成了一时的风景。②快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去有句话:“一天等于二十年”。当下信息社会“一天”的发展,远远超过农业社会乃至工业社会“二十年”的发展。面对激烈的竞争,人们确实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③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去求快,快则快矣,得到的却是苦果子。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跃”得全国人民没有饭吃,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时下用催生剂催长的速成水果与鸡鱼鸭肉,成长期是快了但却变得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样的快,带给它们的不是进化,而是退化。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也是得不偿失,后患无穷。我国早有“欲速则不达”和不可“_______”一类的古训,这是人类珍贵的经验之谈。④就人的幸福感而言,生活也是要有快有慢,劳逸结合的。倘若人一直处在快节奏中,没有慢节奏的调剂,没有空暇,没有悠闲,没有“采菊东篱下”和“闲庭信步”的情致,那生命就会失去平衡,人生的丰富性就会大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