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重点词句解析1.词语(1)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2)纵然:即使。(3)资料:用作依据的材料。(4)钻牛角尖:陷入无法解决的问题或不值得研究的小问题之中。(5)粗糙:不光滑。(6)术语:某门科学的专用语。(7)龟裂:呈现出许多裂纹。(8)眼帘:指眼皮或眼内。(9)逼真:极像真的。(10)绚丽:灿烂美丽。(11)绝种:(某种生物)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逐渐稀少,终于灭绝。(12)夸张:为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像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的修辞手段。(13)渣滓:物品提取精华后剩下的东西。(14)不耐:受不住,禁不起。(15)嘲讽:嘲笑讽刺。(16)退化: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17)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18)特产:某地或某国特有的;某地或某国特有的著名产品。(19)明证:明显的证据。(20)进贡: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21)更足珍惜:更加值得珍重爱惜。(22)北限:最往北的限度。(23)移植:把播种在苗床或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掘起,种在田地里。(24)迁怒:受了甲的气而拿乙出气,或自己不如意时,跟别人生气。(25)极刑:死刑。(26)吹嘘:夸张地宣扬。(27)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28)当年:就在本年;同一年。(29)下文:比喻事情的发展或结果。(30)幅员广阔:领土面积广大宽阔。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31)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32)切合:十分符合。(33)盛产:出产非常多。2.句子(1)“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这两句一感叹一反问,再加上“实在”“更”,有力地强调其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疑惑的原因在本段第1句、4句和5句有交代:小时“没有见过鲜荔枝”“只知道荔枝干”。后两句的两个“没有”,两个“鲜荔枝”,突出本文说明对象是“鲜荔枝”,目的在于使“没有见过”鲜荔枝的人对荔枝有全面的科学的知识。(2)“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从第1段的设置疑问转到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衔接紧密。对第1段摘引的白居易的文章有褒也有贬,表明其随时纠正前人错误的态度。这一句总领2至10段的说明内容,回应第1段的引文“也”,使人体会到白文既有用比喻描写荔枝形态生动形象的对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的确”加强“有不足”的语气起强调作用。“形态”概括了所引白文的要点,也暗示出本文行文重点。比喻的笔法与本段后4句“用果树学的术语”作的准确细致的解说形成对比,作者的解说显然更准确如实。后4句主要是对“壳如红缯”一句中“缯”的比喻失当进行批评:把粗糙的壳面描写得滑润了。(3)“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修饰限制成分“成熟”“大多数”用语准确,有保留地肯定了“壳如红缯”中“红”的描写。句中的“或”和本段最后一句的“也有”“又有”补正了“红”表述上的不足。使人认识到“红”只是成熟期时大多数荔枝果外壳的颜色。这样写既注意到普遍性,也不忽略特殊性,表述全面,合乎事实,经得起推敲。“……‘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这一句是对作为文章标题的所引古诗句的内容的必要解释:“六月”是就阴历而言,切勿以习用的阳历视之。这样就可使粗心的读者避免误解了。如果说这一句侧重说明的是“六月”当如何理解,那么本段第1句到第3句则说明的是“丹”当怎样体会。(4)“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这一句描绘荔枝的形状,该内容是白文所无、本文特补的。“通常”“稍”,用语精确,从范围或程度对事物进行了恰如其分的限制或修饰。最后一句对“龙牙”“珍珠”品种的介绍,就使人们对一般和特殊品种的荔枝的形状都有较深刻的印象了。下几句对果肩、果顶、缝合线等生物学术语的诠释,用语简洁、准确,也都给人以明白无误的认识。(5)“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