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初探小学教育是培养一个人创新素质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学校环境、教材内容课程设置、师资水平等都将影响这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素质,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为学生提供发明、创造的生活学习环境。而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更是比城市的孩子缺少进行创新熏陶的环境,更需要我们教师在创新教育上进行一番思索一、培养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性1.创造教育应该尽早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的多少,智力的高低可以决定的只是一个人在创造中可能达到的层次与深度,培养创新素质并不完全在于已经具备了多少知识。这也正是培养创新素质可以从小抓起的理论依据。小学生正处形成科学兴趣的最佳年龄段,应不失时机地抓好这一时期的教育。2.知识的更新速度快,对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知识量的急剧增长,直接后果就是知识的老化且更新速度的加快,同时,多媒体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广泛应用给教育内容方法带来了巨大变化,教师若不及时更新知识,还继续“三一式”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根教鞭),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见解和开拓能力的人。教师必须接受培训、再教育、再提高,不断进行“充电”、“补氧”。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教育要以教师的知识更新为起点了。3.开发创新能力,增强民族竞争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应当在更深、更高的层次上开发我们的人力资源,在科技发展上再创辉煌,让世人刮目相看。因此,加大开发创新能力的力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二、培养创新素质的措施1.打破传统观念,强化创新意识过去教师总是站在高高德讲台上,面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课堂的独奏者,学生是听众、观众。在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做题,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更谈不上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潜力的估计不足,教师包办代替多,讲得多,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自学尝试实践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随着教师精心设问去思考,由已知到未知,虽然可以使学生很快掌握知识而不走弯路,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太小,束缚了学生的整体发展,不利于创新意识培养。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教育学告诉我们,创造能力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长期服从的人根本不会有创造性,只有:“奴性”。因此,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作用,转换角色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共同探索数学,认识数学。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我们的某些教育规范,解放学生,让他敢想、敢说、敢干。方法之一就是赞扬——如果你想要学生表现出某一方面的好品质,你就应在某一方面赞扬他,将他的优点放大、升华,让他的缺点在优点的发扬中克服掉,让他充满自尊地健康成长。2.改革考试制度,建立创新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标准,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机制。从小学到大学,学生要面临无数次考试,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迫使学生一切依照标准答案而不能有任何创造性发挥。结果学生得到的大多是一些未经消化的、不理解的知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目中有人,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到的决不代替,凡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提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此,我们应当改革升学考试制度,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做到“四个转变”,建立创新机制。(1)变化升学率为核心的评价目标为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目标。(2)变化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为全面调查、综合测评、多元评优的评价方式。(3)变化以绝对性、终结性、结果性为主的评价形式为相对性、诊断性、形成性和过程性等多种评价形式。(4)变化以课程考试的分数和升学率为唯一标准为以教育目的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