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注意事项: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ι2.回答选择也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笛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在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l答题卡一并交回ο一、现代文阅读(�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的民心测评儒家将“天命”和“民心”捆绑在一起,一代代学者不断积累,创建出一整套浩繁的政治学、伦理学理论D要言之,《尚书·泰誓》中所说“天视自我民视,又听自我民听”,可以总概儒家的“民心”诠释之逗。以此来证明天命与民心之间的关联,告诚君王,江山社程非为个人和、产,乃是替天看守,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到天命,失去民心则失去天命。在这样的逻辑下,很合理地推导出:"君为轻,社程次之,民为贵”(《孟子·尽心下》)。这种理念当然不能等同于现代政治理念中的H主权在民”,但将民心、民意,与终极的仲裁者一一天e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掌握录高权力的君王,有着强烈的制约意图刁那么,女提丁,政府的公f言力以及言论自由程度是观测民心变化的一个比较现实的指标O“民无信不立”是古代中罔评价一个政权的公信力最有名的一句话臼如果一个政权在民众中公信力产生危机甚至说完全破产丁,那么就可以说其执政“民心”正在迅速地流逝口古代社会,官府公信力产生危机甚至破产的一个最显著的社会现象就是:流言甚至“谤言’5肆虐,而官府陷入了“塔西千古陷l9t'”(亦即当一个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在没有现代传媒业的古代,民间歌谣、段子、流言不失为统治者观察舆情的重要参照系,因此中国周代夫子派采诗官摇着木锋巡行天下,收集歌谣,以观执政之得失。到了西周后期,厉王暴虐,国人苦不堪言,于是民怨沸腾与周厉王采取的是掩耳盗铃的办法,派人监视百姓,不许散布对其不满的言论,这下,大家都不说话了,似乎天下太平口可结果是国人暴动,厉王被放逐,凄惨地死在山西在县、用厉:王的倒行逆施、钳制言路,也为后世奉献丁另一个戎语:防民之口,甚于防J1J钳制言路,必羔失去预警机制,统治者容易飘飘然,总觉得自己英明伟大3秦以后,周朝的封建制被废除,皇帝直接统治的疆域比祟以前广阔得多,人口也多得多,照理说,其对民心得失的现高三讷\文第1页共lO页洒1J难度更大,可是后世不少帝王,采取的却是“防民之口”,直到王朝灭亡时才明白民心早就失掉了。孔子、孟子等先贤对民心和王道的论述,在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未诞生前,有着相当的价值,可作为执政者的镜鉴口真实的“民心川民意”得不到呈现,为官者必然沉浸在自己营造的繁荣稳定假象中。如此下去,等承认民心尽失时,为时已晚。就如清末才是政王载祥等满蒙亲贵,至1]了不得不退位时,才悔不当初,清朝末代皇帝在《退位诏书》中也说道:“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其实就是承认自己已经失去了民心。在中国古代,依照先贤的教导,“民心”可以测评得八九不离十口怕就怕,自毁预警机制,失了民心还不承认D(摘蝙自《历史的倒影》,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将“天”i可‘民心”“民意”紧密相连,对封建君王有明显的制约意图。B.肯代,官府陷入“塔西-ft陷阱”意味着这个政权盟遇公信力危机甚至破产2巳靠“钳制言路”维系的“民心川民意”只能是虚假的,“民心丁’早失,觉时已晚CD..孔孟等先贤对民心与天道的论述,如今仍有可作为执政者镜鉴的重要价值。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在论证儒家“民心”与“天命”相关联时,将儒家的理念与现代政治理念作比较。Il.文章采用先分论后总论的写作思路,论述r中国古代民心测评的依据、途径及意义DC.文章运用周历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的例手,论fil了钳制言路必定会失去民心。D.文章末尾运用率例论证、引用论证,从反面论证了真实的“民心”“民意”的价值u3.根据原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