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1.C。原文“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而C项去掉了“几乎”一词,说法绝对,也就改变了原文的意思。2.A。A项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只有……才能……”,与原文进行比较,文中原句““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是说这种文化情怀不论何时都不会变,该选项条件关系不成立。3.C。C项陈述对象发生改变,不符合原文第三段的内容“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4.D(他的治学之方法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5.(4分)(1)对待婚姻上,为了保护旧式婚姻中女性的幸福,接受了包办婚姻。对待朋友上,无私慷慨,资助过很多人。治学上,强调大胆求证,做到不站队、不妄议、不盲从。面对政见不同的朋友,也能鼎力相助,包容大度。(一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6.(5分)(1)因胡适去世悲痛的人极多,以此衬托胡适影响巨大,含蓄点明主题;(2分)(2)胡适帮助他人,宽容他人的襟怀因其去世而令人怀念,显示其人格影响深远;(2分)(3)强调胡适的思想与学术贡献,对开启民智价值巨大。(2分)(4)以此句结尾,渲染出因胡适去世而产生的悲伤情绪,给读者以感情冲击,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2分)(每点2分,任答3点可获满分;符合意思即可。)7.CD(C项“完全失去理智”错,这种说法过于绝对,由他后面关注站在海边的女孩的安危也可以看出来。D项中不是女孩帮助应涛找到创作的灵感,是应涛从她的身上学会了热爱生命。)8.①使文章的结构严谨,中心明确。②内容上,更加完整。交代出应涛践行了与女孩的约定。9.示例一:主人公是应涛。(1分)○1小说以大量的笔墨描写应涛,是文章的核心。○2小说以应涛的视角来刻画清秋,读者从应涛的感受中才了解到清秋的形象。○3小说以应涛为线索人物,贯穿全文,叙写了他因失去创作灵感想要自杀—担心清秋的安危—感知清秋的关注—在清秋的鼓励下,最终找回自我的故事。○4小说通过应涛最终的思想蜕变和灵魂重生升华了主题。(任答两点即可)示例二:小说的主人公是清秋。(1分)○1清秋虽然在文中笔墨不多,但是通过她的自述让我们了解到应涛心中的软弱,○2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她让应涛鼓起勇气重新面对自我。○3通过清秋的外表与内心的美,彰显了小说敢于面对人生挫折,珍爱生命的主旨。(任答两点即可)10.B11.B(古代少数民族一般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12.B(说霍彦威靠着淳于晏的帮助学会了礼节,于文无据。)13.(1)安重诲说:“皇上正平定内乱,以恩德信义昭示天下,哪里是你报私仇的时候呢?”霍彦威才作罢。(“方”、“内难”“岂”“乃”各1分,句子大意1分。)(2)霍彦威赞赏他的义气,常聘他跟从自己,甚至家事无论大小事都由淳于晏决定,霍彦威因此很少犯错误。(“高”、“自从”“无”、“以故”各1分,句子大意1分。)参考译文: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年少时遭遇兵乱,梁将霍存抢掠得到他,收为养子。后来事奉梁太祖,太祖也喜欢他,升迁为邠宁节度使。李茂贞派后梁的叛将刘知俊攻打邠州,霍彦威坚守一年多,每次捉到刘知俊的俘虏,一定放还,刘知俊感激他,后来就不再进攻了。迁徙到天平,和后晋的军队在黄河边相互对峙。后唐庄宗平灭了后梁,霍彦威从陕州来朝见,庄宗摆酒宴,赐霍彦威姓名叫李绍真。第二年,调任镇守武宁,跟随明宗进攻契丹,明宗喜爱他的为人,非常亲近厚爱他。后来,赵在礼造反,霍彦威被派到邢州单独讨伐赵太,平定赵太后,回师带兵归属明宗讨伐赵在礼。明宗的军队哗变,纵火焚营吵嚷呼叫:“城中之人有什么罪,戍卒思归不得回家罢了!天子不加宽恕,一心想要剿灭他们。现在应当与城中军队会合,打退各镇的军队。”霍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答应兵士们,于是带兵入城,霍彦威自己不进城。明宗手下留在城外的军士都溃散了,只有霍彦威所率五千人在城西北角安营未动。过了两天,明宗又出城,得到霍彦威的军队,于是前往魏县。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