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关于蜀道: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剑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太白鸟道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古栈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噫吁()鱼凫()石栈()猿猱()巉岩()飞湍()喧豗()扪参()膺()峥嵘()万壑()砯崖()崔嵬()吮血()咨嗟()yīxūfúzhànnáochánhuīménshēnpīngwéishǔnzīyīngtuānhèzhēngróng听录音,给下面红色字注音。1.噫吁戏,危乎高哉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3.西当太白有鸟道4.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6.猿猱欲度愁攀援7.青泥何盘盘高比多么挡沟通相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越过1.但见悲鸟号古木2.雄飞雌从绕林间3.使人听此凋朱颜4.连峰去天不盈尺5.枯松倒挂倚绝壁6.飞湍瀑流争喧豗7.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只跟随使动用法,使……凋谢离满靠急流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2.所守或匪亲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4.锦城虽云乐5.侧身西望长咨嗟人挡同“非”互文见义虽然深深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鉴赏重点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章法灵活、气象宏伟结尾:主旨句三见开篇:主旨句一见一叹高(难行)蜀道来历蜀道高峻二叹险(可畏)景物凄清山水险恶——以“何时还”起主旨句二见三叹战祸之烈(申戒)剑阁险要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照应全文结构关于章法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关于章法灵活关于气象宏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关于气象宏伟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关于气象宏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关于气象宏伟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