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台湾诗人:余光中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持弓扶桑。《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教学目标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教学重点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生平简介李白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三年,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被“赐金放还”,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诗豪迈瑰丽,诗里有突破现实的幻想,也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抨击。李白的绝句也是唐人中成就最高的,绝句佳作尤多,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代表作有代表作有《《将进酒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赠汪伦赠汪伦》》、、《《行路难行路难》》等。与杜甫合称“李杜”。等。与杜甫合称“李杜”。•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创作情况写作背景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这已是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蜀长安齐吴越汉水梁宋第一次漫游:第二次漫游:江夏洞庭湖庐山金陵扬州淮南姑苏荆门安陆襄阳终南山洛阳齐州镜湖天姥山李白一生漫游图解题梦游:说明这首诗的内容。天姥:梦游的对象。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梦游”,梦中游览。“天姥”指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唱歌之声,故名。••“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的一种体裁。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留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