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知识小百科一、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一、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一、元杂剧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结合起来,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流行于宋元时期,分为“北曲”和“南戏”。“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1、剧本结构较固定,一般一本四折加一个楔子。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本由正旦或正末两类角色中的一类主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2、曲文戏曲中演唱是主要手段,所以唱词(曲文)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曲文是按照曲牌固定规律填写的,有一定格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等都有规定。元杂剧规定,一本戏必须有四个不同的宫调;一折中,用的曲子必须同一宫调。3、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其中又有散白与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宾白既可以插在各支曲子之间,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称为“带白”)。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4、科介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介,就是什么什么的样子。5、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以此把剧中各种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以便于带有程式化的表演。末扮男角,有正末、外末、小末之分。旦扮女角,有正旦、外旦、小旦、老旦之分。(正末和正旦一般是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外一般是中、老年人。小一般是年少之人,比儿童(徕)大一点。老旦一般是老婆婆。)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杂类中的名称,都是当时社会流行的俗称,如称老年人为孛老,称杀人贼为邦老,称老妇人为卜儿,称儿童为徕儿,称秀才为细酸,等等。他们并不是固定的角色名称,而是可以由其他角色扮演的,如可以由正末扮邦老。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元人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元·关汉卿《赵氏孤儿》-元·纪君祥《精忠旗》-明·冯梦龙《清忠谱》-清·李玉《桃花扇》-清·孔尚任《汉宫秋》-元·马致远《琵琶记》-明·高则诚《娇红记》明·孟称舜《长生殿》清·洪昇《雷峰塔》清·方成培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救风尘》-元·关汉卿《西厢记》-元·王实甫《看钱奴》-元·郑延玉《中山狼》-明·康海《墙头马上》-元·白朴《李逵负荆》-元·康进之《幽闺记》-元·施君美《绿牡丹》-明·吴濂《玉簪记》-明·高濂《风筝误》-清·李渔戏曲表演的角色类型生、旦、净、(末)、丑老生:指生行中的中年或老年形象,以戴胡须(即髯口)为其特点。小生:指生行中的年轻人形象。武生:指生行中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又有长靠武生(表现大将)和短打武生(表现绿林英雄)之分。红生:有时将其归入武生行,指勾红脸的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最典型的是关羽和赵匡胤。生行:指戏曲剧目中的男性形象。旦行: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青衣:又叫“正旦”,多表现那些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以唱功见长。花旦:多表现那些年轻活泼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见长。武旦:表现那些身俱武艺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灵,多穿紧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刀马旦:表现那些女将或女元帅,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老旦:表现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彩旦:有时将其归入丑行,主要表现那些滑稽或凶蛮的青年女子,动作和化妆都极尽其丑。净行,指那些面部勾画脸谱的男性形象。正净: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