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过去称为句读(dòu)“”。所谓句,就是作者已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到此应断句。语意未完而“”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弄清句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句读之不知,对原文的意思就会领会错误。古文断句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其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综合考查学生文言基本功。1.(2008年重庆卷)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用斜线(/)断句: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2分)【答案】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2.(2009年重庆卷)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2分)【答案】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3.(2010年重庆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断句。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3分)(取材于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通读文段,了解大意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而领会全篇的文意的基础是要对文段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大致弄清了文意,断句就有了基础。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最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二.抓住标志,沿波讨源参看下列语段,并归纳总结出断句的小窍门。【例一】: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例二】: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例三】: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例四】: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例五】: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1.对话中的动词标志: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白”“语”“道”“谓”“对”等为标志。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如: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战国策·魏策二》)2.修辞标志:①以“顶真”确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②以“排偶”确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3.寻找主、谓、宾语主谓宾是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文言文中,主语、宾语省略现象较多,谓语省略的极少。在断句中可以抓住动词谓语,在它之前找主语,在它之后找宾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4.虚词标志:【句首虚词】:夫、惟、盖、故、凡、窃、请、敬、即、苟、若、纵、纵使、虽、至若、于是、是故、若夫、至于、嗟夫、虽然、且夫、向使、纵使、然而、然则……【句中虚词】:于、以、而、者……【句尾虚词】:者、也、矣、哉、耳(尔)、而已、乎、焉、与(欤)、耶(邪)……5.句式标志: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