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百年来,别离之情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今天让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聆听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雨霖铃》。课文导入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3.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4.培养学生的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3.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4.培养学生的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学习目标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解读题目《雨霖铃》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遂作《雨霖铃》一曲,以寄恨焉。整体感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天空辽阔无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离别之前勾勒环境离别之时描写情态离别之后刻画心理全文结构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研读课文品味鉴赏【提示】伤离别离别环境离别场面此去行程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离别难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无绪催发泪眼无语凄切悲凉难分难舍惆怅伤感融情入景(实)(虚)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思念苦今宵经年杨柳晓风残月好景虚设风情难言酒醒伤情惨不成欢过渡伤离别清秋节因情造景情景交融根据问题,自行研读: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2.划出直接抒情的句子,领会感情。3.划出写景的句子,领会艺术效果。(实写)(虚写)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蔼、楚天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寒蝉、长亭、骤雨凄切悲凉烟波、暮霭、楚天苍茫落寞杨柳、晓风、残月凄清孤寂虚实相生借景抒情上片下片实写虚写感情基调:凄凉哀婉勾勒环境渲染气氛别后去向别后情景直接抒情的句子:上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情事情态点旨别后生活写景的句子: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不忍离别,唤起“留恋处”——必得离别,逼出“兰州催发”——哀景写哀情——孤寂、痛苦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不止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天气(骤雨初歇),不止以寒秋、昏暮、急雨烘托“都门帐饮无绪”的悲苦凄凉气氛,而主要在于写出将别未别之际的痛苦心情。时值深秋,作者与恋人在城外的长亭里饯别,寒蝉凄切的嘶鸣使人倍添愁苦,面对着美酒,却毫无心情。骤雨初歇,暮色苍茫,这时候无论如何都该启程了。不想走而又不得不走,作者心中矛盾而又痛苦。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借浩淼迷茫的烟波暮霭来表现离人黯淡的离愁。作者要去的地方,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