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发的话题——提出议论点、提炼论点如何提取——1、一个人物一个角度,人物之间的关系角度2、善于思考,挖掘出有意义的话题3、组织语言正确表述,斟酌观点的准确性、深刻性、新颖性。文章可供选择的几个角度:一、蔺相如的角度(从他处理与廉颇的关系角度立论)二、廉颇的角度(从他与蔺相如的关系角度立论)三、秦王的角度四、赵王的角度五、宦者令缪贤的角度(从他推荐蔺相如的角度)六、……具体而论一、从蔺相如处理与廉颇的关系角度立论:1、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动机来看:(可提炼观点:凡事要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2、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结果来看:(可提炼观点:多一点宽容。)二、从廉颇与相如的关系角度立论:1、从廉颇与相如最终和解的结局立论:要勇于认错、改过。2、从廉颇起初负气寻衅可能导致的后果来看:廉颇位居高位,自恃功高,贬损相如。如果他遇到的对手不是相如,或者相如听了门客的劝告而与之闹翻,造成龙虎相斗的局面,难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可见,身居高位者一言一行干系重大,稍有不慎就会危及国家利益。对他们因计较个人名利地位等原因而犯下的错误,是不能原谅的。——不能为满足私欲而犯不能姑息的错误——领导者戒之三、从缪贤推荐蔺相如的角度来立论:1、从事件本身来看:(1)在事关赵国国家尊严而君臣又束手无措的情况下;(2)如果推荐的人不能担此重任,那么缪贤难逃罪责;(3)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为国分忧。可提炼观点:举荐人才要有胆有识。2、从缪贤举荐过程来看:缪贤不惜公开“隐私”,不顾及自身利益,不惜贬损自身形象。这个心底无私、襟怀坦白的宦者令确实令人击节赞叹。可提炼观点:祖国的尊严高于一切。3、从举荐的结果来看:一般说来,高风险应有高回报。可是,缪贤除损失一位足智多谋的门客之外,不曾有廉颇那样的嫉妒之心。应该说,是缪贤玉成了相如,使之脱颖而出。这种成人之美、不思图报的品德及部下出己之右而无嫉妒之心的胸襟,令人感奋,油然而生敬意。可提炼观点:付出不图回报尽管后世对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各种议论,但不可否认,蔺相如只身入强秦,完成了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没有过人的胆识,怎可成功?(可用于“胆识”等话题)忍让并非懦弱,并非无能,而恰恰是自信、坚强和识大体的表现。以蔺相如后来“位在廉颇之右”的官职,不一定斗不过廉颇,但是,他深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于已于国都不利,因而处处忍让,最后得到“将相和”的可喜结局。这故事,实在很值得一再提到的。(可用于“团结合作”“忍让”等话题)★蔺相如是《史记》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在共同抵御外侮取得成功之后,将相之间出现了不和谐因素。廉颇为争个人名位,竟然意气用事,口出恶言,既炫耀自己战功,又鄙视相如出身卑贱。按照常理相如理当针锋相对,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退避三舍,避免与之争锋,可谓顾全大局,忍辱负重。面对门客的愤愤不平,相如道出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内心苦衷,从而赢得了门客的谅解。最终廉颇幡然悔悟,立即肉袒负荆,向相如请罪,二人重新言归于好。“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滥竽充数”的思考及提炼观点练习从多角度立意,提炼中心论点:1、从南郭处士冒充内行,欺骗君王的角度立意:凡事不能弄假装懂,应具备真才实学;要有真才实学弄虚作假要不得2、从南郭处士最终逃之夭夭的角度立意:批评他没有勇气正视现实,逃之可耻;……但他毕竟还有自知之明(没有狡辩、没有……)(可据此立意:人贵有自知之明)3、从齐宣王爱听合奏,导致某些人乘机而入的角度:“大锅饭”要不得要改革用人制度管理制度要强化4、从齐湣王爱听独奏的角度:改革有利于人才选拔改革用人制度,量才而用为人尽其才提供广阔的天地5、从其他乐师与南郭相安无事的角度:好好先生要不得不正当的人际关系要废弃随堂训练:吃饭的启示——立意训练1、吃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