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把握提示1.论述类文本中心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整体把握就是抓住它的基本观点和论证层次思路。2.整体把握的主要切入点是文中的观点句、中心句、结论句及过渡段、句等。整体把握研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大师倒掉了,国学还活着叶匡政学者李辉因在《北京晚报》发文质疑“国学大师”文怀沙的年龄、经历和学识,一时间在文化界引起轩然大波。文怀沙面对质疑,发表了简单声明回应,称“但求无愧于心”。李辉近日通过人民网视频,再次发表了《三问文怀沙》的访谈,详尽解释了质疑的理由。我读过李辉的很多著述,他对当代文化史的梳理和研究,可谓自成一家。初见李辉对文怀沙的质疑,并未感到特别诧异,因为努力呈现当代文化史的真相,一直是李辉的工作。只是通过大众传媒,如此针尖对麦芒地质疑一个文化老人,在文化界并不多见,所以它引起任何震动都是可能的。然而,因李辉的质疑,很多人便借势攻击起了国学,看着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反倒明白了“国学大师”能唬人的原因。文怀沙不是什么“国学大师”,这在研究传统文化的学术界,应当属于一个常识。然而这个常识多年来,与媒体和公众基本上是隔绝的,这不仅表明了学术话语与公众话语的隔绝,也表明学术界的好好先生太多了。这并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悲哀,而是当今知识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很多人把此归罪于国学的流毒,认为儒家塑造的就是“温良恭俭让”的好好先生,这其实是对儒家最大的误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是《中庸》的一个核心价值观。诚就是真实,而寻求真实,是做人的法则。儒家倡导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之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人世间的真实。因为,儒家相信真实就是天道。舍弃真实,或用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来遮蔽真实,就是违背了天道。从这个观点来看,儒家无疑是赞同一切探求真实与真相的举动的。孔子是非常厌恶好好先生的,他专门给这种人取了个名字,叫“乡愿”。所谓乡愿,就是一乡之中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唯唯诺诺,左右逢源。孔子认为这种人为“德之贼也”,是德行的祸害。孔子轻蔑地说道:有一种人从我门前走过,不进我的房间,我丝毫不会感到遗憾,那就是乡愿。孟子也讨厌这种八面玲珑、四处讨好的乡愿。孔子与孟子之所以如此反感乡愿,是因为儒家强调的“为士之道”,张扬的就是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而不是委曲求全的“妾妇之道”。如今的知识界,却成了乡愿的豢养地。孔子曾明确说,遇到这些所谓的“谦谦君子”,他宁愿和狂狷之士打交道,因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要是学界没有这么多的乡愿,“国学大师”的帽子也绝不会满天飞,因为太多的人在真相面前选择的是“退却”。有人认为李辉的质疑属于“特立独行”之举,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这恰恰错了。我们常以为“特立独行”这一观念源于西方文化,其实这是儒家思想评判人事的一个重要标准。“特立独行”四字,出自唐代大儒韩愈的《伯夷颂》。韩愈通过伯夷叔齐,批判的就是当年的学者,他说他们那个时代的学者,有一家反对,能尽力而行不受蛊惑的人已很少了;至于一国一州的人都反对他,能尽力而行不受蛊惑的,天下恐怕已没有这种人了。所以韩愈极力彰显伯夷之道,呼唤的正是学者的独立人格与批判意识。之所以谈及儒家的这些观念,无非是担心有人因此误读了传统文化,更担心有人把李辉的质疑看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清算。李辉多年来与文化老人打交道,他对传统文化应该是充满敬意的,相信这也是他质疑的理由之一。如果我们对“国学”多一分修养,对“国学大师”误会和错认就会少一些。(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本文的基本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写作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本文选材于当下社会上有关文化的热点话题,针对“国学大师”的经历、身份遭到质疑的现象进行论述,对目前人们对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并分析了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最后表达了作者对国学及国学大师的认识。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从一个文化热点出发,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一个对传统文化的体认问题,充分体现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