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苏轼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2.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3.朗诵,体会文章语言之美。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散文、诗、词、书法都独具一格,自成一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的婉约柔靡的文风,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书法上有“苏、黄、米、蔡、”之称(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11、虽大风浪不能、虽大风浪不能鸣鸣也也22、而此独以钟、而此独以钟名名33、余自临安、余自临安舟舟行适临汝行适临汝44、大石、大石侧侧立千尺立千尺55、事不、事不目目见见耳耳闻而臆断其有无闻而臆断其有无66、以小舟、以小舟夜夜泊绝壁之下泊绝壁之下古今异义:古今异义:11、、空中空中而多窍而多窍22、自以为得、自以为得其实其实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焉焉崆崆崆崆焉焉微波入微波入焉焉莫莫至至莫莫夜月明夜月明故故莫莫能知能知是是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说也,人常疑之所在皆所在皆是是也也觉今是而昨非巨是凡人,偏在远郡鼓鼓如钟如钟鼓鼓不绝不绝微风微风鼓鼓浪浪一一鼓鼓作气,再而衰,三而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竭令赵王令赵王鼓鼓瑟瑟特殊句式:特殊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余欺也此世所以不传也此世所以不传也通假字通假字11、南声、南声函胡函胡,北音清越:,北音清越:函胡函胡==含糊,重浊而模糊.含糊,重浊而模糊.22、至、至莫莫夜月明:莫夜月明:莫==暮,晚暮,晚上.上.33、汝、汝识识之乎:识之乎:识==志,记住.志,记住.自读、研讨1.文中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心思想?2.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郦元--言之不详(叹)士大夫--不肯夜泊绝壁下(惜)渔工水师--知而不能言陋者(李渤)--考击以求(笑)课文结构游因——质疑郦说---人常疑之(提出问题)李说---余尤疑之游历——解疑看法---因声命名(解决问题)方法---实地考察游感——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抒发感想)断其有无,可乎?品味、探讨1.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想?2.由课文题注可知,其实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也是错误的,那么怎样理解本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石钟山,在现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该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现在认为得名的原因是它既有钟形,又有钟“声”。作业:1、总结文言词句2、完成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