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论著注重严密的条理,文学作品讲求立意谋篇,这些都与思路有关。对思路的把握,往往关系到结构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整理、文章主旨的归纳和表现形式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细致地阅读文本,尽可能沿着文章作者的思维的轨迹走一遍,以求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入、更准确的认识。这是解答阅读试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考点概述】: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的思路是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能力层级。我们在阅读中只有达到本能力层级的要求,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才能真正理解文章。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对这一方面的考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文章思想脉络的手段,也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分写作技巧等重要的一环。可以说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而且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这就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题型分析】:•例1、2008年重庆卷第15题: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囊括了两个考点。行文思路往往与作者的立意和构思密切相关,这也是命题的意图所在。考生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可先原文勾画,再进行概括。通读全文,很容易发现带有标志性的语句,童年-初中—后来--再大一点—十几年前—现在,结合文意,很容易地概括为:作者以人生过程为线索,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①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②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③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无所作为→④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时光飞逝→⑤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抢滩攻略】:•一、抓住文体特点,以文体切入•不同的文体其行文思路不同,表现在结构层次上的也有自己的特点。•议论文常常按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步来组织文章结构,一般在分析问题上采用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四种论证结构;说明文常按时间、空间以及事物间内在的逻辑联系组织结构;•记叙文常时间、空间、人物、事件进行组织;•散文一般按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来组织。所以,抓住文体特点,就会能较为清晰地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例如2008年江西卷第17题: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一篇论说性的散文,根据文体的特点,我们可以在通读文章之后,不难发现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由此可以作答: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二、抓住关键词句,以法分类解答•关键语句如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前后照应的语句,文段的起始句或收尾句。关键词语如表语意转折的“相反”“与此不同”,表示递进的“更”“而且”,总结性的“因此”“总之”“由此看来”,指代性的“此”“即”,强调性的“尤其”等。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的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全国卷Ⅱ的第16题: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