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立意篇教学目的:1.从近几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出现的错误人手,让学生懂得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根本区别。2.学会把作文归入话题的规范,准确立意。教学重点: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教学难点:怎样把作文归入话题的规范,准确立意。全国高考作文,连续四年(1999—2002)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作文品种——话题作文。近几年来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就审题立意方面谈谈同学们容易犯的一些错误。一、常见审题错误列举(一)把话题作文当做材料作文从形式上看,话题作文应属广义的材料作文中的一类。他们共同的显著特点是命题都提供材料,而且材料的内容和形式也没有什么区别:既可以是情境,也可以是言论或图画、图表,甚至还可以是实物、数字;既可以是一则,也可以是多则。把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分开来说,那就是指狭义的作文了。它们的区别有两点:1、从材料在整个命题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话题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特定的观点的载体。也就是说:前者的材料只是为了引出一个话题来,至于这个话题说什么话,定出什么中心,原材料对此并无直接的制约力,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后者的材料却是写作内容和立意的依据,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2、从写作的角度看,话题作文关键是必须围绕话题,材料作文关键是紧扣材料。下面举例加以说明。有这样一则材料:青少年好思考问题,渴望以真实平常的心和社会对话,和父母对话,和老师对话,和自己的同龄人对话,甚至跟大自然对话。请以“对话”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便是话题作文的命题。这则简短的对青少年心态特点的表述,只是提出“对话”这个话题的背景。这材料本身并不能限制作文必须写青少年与另一方对话,真正起限制作用的是“对话”这个话题,只要所写的是“有关对话”的情境、故事、价值意义的探讨,方法、技巧的研究、介绍都可以。要求:一是要涉及“对”,表明是双方的交流(不只是一方的倾诉,另一方的倾听);二是涉及“话”,既有声的言语或无声的心语。如果把上面的的命题改变一下:请根据这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作文。——这样就变成了材料作文的命题。命题明确要求“根据这则材料”,这则材料的中心是青少年渴望交流、渴望理解,作文就限制了要写青少年的群体或个体,不要主要去写成年人;只能写交流理解,不能写努力学习、追求理想等任何别的东西。现在再来分析忠实的按以下标题所写的文章,可以发现这两类作文对材料的不同要求。①听雨②心中有话和党说③扣问灵魂—读柯蓝作品有感④我和爷爷话青春⑤与大山握手⑥对话的方法和技巧⑦历史与未来的对话⑧贫与富的对话①②题只是一方接受另一方,向一方倾诉,都是单向活动,既不合话题作文,也不合材料作文。③题,典型的读后感,不存在“对话”,与两个命题都不符。④⑤是对话,符合话题作文:又有“我”(我们)参与,也符合材料作文。⑥⑦⑧只符合话题作文,不符合材料作文。但就这组题目来看,两类作文的题材范围构成了大小不同的两个同心圆。话题作文的圆较大,材料作文的圆较小。图示如下:题作话材料作文文①⑥④⑤⑧③⑦②从这里可以看出,此话题作文比材料作文拓开了两个写作内容:(1)关于“对话”的方法技巧的研究、经验介绍;(2)不限制“对话”的参与者。是否所有同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范围都宽与材料作文呢?也不一定,具体题目要作具体分析。一般的说,如果材料很简单,只能提取一个中心义项(如上题),便符合这个结论;如果材料很复杂,可以从多个角度提炼材料确定写作立意,而话题作文又只可能限定其中的一个话题,那么它们的题材范围就形成两圆相交的形式。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可引申出:①以“法制”为话题作文;②依据原材料联系实际作文。前者为话题作文,围绕法制可以写很宽泛的内容:除了写形形色色的法制故事外,还可以议论法治的意义、法制与人治、法制与民主、法制与严治、法制与德治、现实的法制情况,还可写学法普法,用法律捍卫权利等。单就这个话题来说,它比材料作文延展的更宽,凡是与法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