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黄桥中学2012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时文评说江苏省黄桥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语文组一、热点概述2011年高考福建语文《考试说明》刚出台,其中微调了2010年高考福建语文试卷中首次出现的第16题—“时文评说”题的分值,将这道题由7分增加到了10分。“时文评说”题由两小题组成:第(1)小题“用一句话概述以上材料的内容”,第(2)小题“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可以说,它的出现以及分值的提高,将成为今后语文学习和语文考试体现语文能力目标效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时文与短评1、时文:时效性较强的新闻、网络报摘、社会现象、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等。2、短评:短”,即短小精悍;“评”,即评论。(1)针对性:所评内容是什么。(2)鲜明性:评要有自己的、明确的观点。(3)论证性:要用道理论据来支撑观点。三、一句话概括1.师生一起做示例:材料一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贫困生小方在入学的第二个月,意外发现自己的就餐卡上多了一笔钱。原来,科大采用“校园一卡通”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就餐情况进行监控,若学生在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却在150元以下者,则无需申请,其就餐卡上就会多出一笔由学校“隐形”提供的补助。材料二“这房子能住吗?”“饭能吃吗?”2月10日,30多名小学生寒假期间在老师的带领下慰问贫困生,当他们走进一名叫关鹤琳的学生家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场捐助770余元的爱心款能解决关鹤琳半个学期的费用,但是参观式的慰问却让关鹤琳很受伤。问题: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1)请大家拿出红笔,先通读材料,后画出材料的关键词语与关键句子,共同点与不同点。最后整理归纳出一句话。关键词:材料一:贫困生、补助、“隐形”提供材料二:贫困生、捐助、参观式的慰问共同点:陈述对象都是对贫困学生的扶助不同点:材料一:“隐形”提供补助材料二:参观式的慰问(2)概括答案: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存在不同的观念和做法。2、强调(1)概括要注意整体性原则,概括出来的内容要涵盖整体,避免过窄或过宽的错误。(2)概括材料必须是句子,且要用陈述句(主谓宾)。区别短语与句子:例如:(对贫困生的扶助存在)的不同观念和做法对贫困生的扶助存在不同的观念和做法我写的作业\我写了作业(3)概括的句子不需要加入自己的主观评价,只需客观概括材料事实即可。3、概括两则材料的关系这两则材料陈述对象相同,都是讲对贫困学生的扶助,但方法不同,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相对型的材料关系,概括时要着眼于他们的不同点。4、练习:材料一:一天,甲乙相逢,甲说:“你很靓很精神,一定做俯卧撑了,叉腰肌挺好,比猪坚强多了。是股奴,还是车奴、房奴?打酱油吗?”乙回答道:“我什么奴也不是,也不打酱油。--你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我听不明白。”材料二:调查发现,经常使“顶”“囧”“雷”“粉丝”等网络语言的人群中,20岁以上的超过90%,30岁以上的也达到了37.66%。问题: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参考答案:网络语言“疾风扑面”。(网络语言悄然兴起。网络语言成为时尚。)这两则材料与上一题不同,陈述对象相同(网络语言),内容是互为补充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互补型的材料关系,概括时要着眼于相同点。5、总结:A、如何概括材料抽出新闻材料五要素(时,地,人或物,事,因,果)中的核心二要素人或物及事展开信息重组,形成“何人或物做何事”的概括模式。B、概括材料主要信息的答题思路:第一步:通读材料,概括每则材料内容。第二步:分析关系(相对型、互补型)第三步:找出两则材料的共同点。第四步:整合不同的。(如果没有不同点,就共同的进行整合。)第五步:存同求异组合成一句话。备考策略:捕捉信息,筛选整合四、短评•1、师生一起做示例:材料一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贫困生小方在入学的第二个月,意外发现自己的就餐卡上多了一笔钱。原来,科大采用“校园一卡通”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就餐情况进行监控,若学生在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却在150元以下者,则无需申请,其就餐卡上就会多出一笔由学校“隐形”提供的补助。材料二“这房子能住吗?”“饭能吃吗?”2月10日,30多名小学生寒假期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