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概括•李三的抱怨•难民的哀告•康顺子求工•巡警摊派索贿•大兵强取豪夺•特务蛮横敲诈•地痞流氓的肮脏交易•常四爷愤世嫉俗参加义和团•松二爷软弱无力回忆大清国表现的内容人民生活的苦难黑暗势力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感情和反抗意识遗老遗少的哀叹•特殊的戏剧冲突──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巧妙的衔接与穿插: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衔接,使整个戏浑然一体。《茶馆》的独特之处:•演一演(展示我们的风采)•看一看(欣赏原汁原味)•析一析(分析人物的性格)本课流程:茶馆片段茶馆片段表演者高二(7)班部分同学片段之一: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片段之二崔九峰•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各个人物的最经典台词分别是什么?讨论人物形象:1、“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能不给你长工钱吗?……Allright?”(提示: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萧条,也表现了王利发自私的一面,从自己利益出发不“长工资”。)从王利发的语言看他的性格:•2、剧中李三说“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这说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群众,已经通过自己的切身经验,感到中国上层统治形式的更替并未使社会发生任何本质的变化。清朝灭亡了,中国依然在黑暗中。王利发的形象:•3、当报童来茶馆卖报,王利发说:“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是王利发对时代的讽刺,反感和无可奈何。这反映了民国时兵荒马乱,国无宁日的现实。王利发的形象: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归纳王利发的形象:•当宋恩子说“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时,常四爷进一步追问“要是洋人给饭吃呢?”这反映了常四爷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反映了常四爷的倔强,正直,对帝国主义及其爪牙的痛恨,极富正义感。常四爷的形象: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常四爷的形象: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松二爷的形象: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与交流中发展和谐人际关系交际能力和求知。知识是不能通过教师导向学生的,而是来自与学习者个体内部通过新旧经验的交互作用而建构的,但这种内部建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在群体中,通过合作学习,协商调节而完成的,建构知识是一种群体的活动。•戏剧学习关键在于把握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则是由人物身份(由所处的时间、地点、阶层及其知识结构等要素综合形成)语言、动作、潜台词之中见出的。即所谓“知人论世”。学习总结和方法总结:•练习:•归纳崔久峰的性格特点:崔久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