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柳宗元在诗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贬后沉重压抑的心绪,理想抱负和冷酷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可见他并非以一颗平静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间,而是强求宽解,以图寻得慰藉。,事实上,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有时候,他因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于是不胜怅惘感慨,情不自禁地显露出不平和抗争,正因为如此,他更强烈地希求摆脱这种精神的压抑。所以,与其说《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不如说更袒露了隐于其后的一颗火热不安的心。这是热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于是,在写下日出奇句之后,诗人不欲甘休,以更显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为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而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心。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这也说明,要深入领会一篇作品的艺术风格,常常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贞元年间进士及第复中博学宏辞,授集贤院正字。调蓝田尉,迁监察御史里行。顺宗即位,任礼部员外郎,参预政治革新。不久宪宗继位,废新政,打击革新派。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召还长安,复出为柳州刺史。病逝于柳州。刘禹锡始编柳集《河东先生集》。明蒋之翘辑注有《柳河东集》。永州在当时虽然是一个荒僻的地区,但著名的九嶷山耸峙在它的南面,盘绕在它北面的是衡山余脉,绵亘在西南的有五岭山脉中的越城岭和都庞岭,奔腾的湘江和潇水都横越州境并在境内汇合,因此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流纵横,衬托着一块块田野,风景非常雄奇美丽。衡山潇湘五岭九嶷山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只能与山水为伍,从山水中寻求慰藉,一切凄凉之感、愤激之情,也只能向山水发泄。因此,这时他笔下的山水,都包含着他深沉的酸甜苦辣。柳宗元的山水记不是纯客观地描绘自然,而是渗透着自己痛苦的感受和抑郁的情怀。这是山水记的一种发展。从他的《永州八记》每一篇所刻画的山水形态中,都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态。他认为西南的山水无人赏识,遭遇到遗弃和埋没,正与他自己被遗弃、埋没一样。这些固然流露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孤独感,但主要还是因为在丑恶现实中,坎坷潦倒,理想不得不实现而引起的严重不满情绪。序,文体的一种,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后又有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为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后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本文作为序文,并未一味地叙述说明,而是将写景、议论与抒情结合在一起,在评鉴山水的趣味中寄寓郁闷不平的情感,表达方法灵活多样,浑然一体。冉氏常居也谪潇水上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智者乐也又峻急多坻石幽邃浅狭蛟龙不屑宁武子有悖于事锵鸣金石漱涤万物读准下列红色字的音:(zhé)(lěi)(suì)(sāi)(chí)(yín)(yào)(gēng)(bèi)(shù)(nìng)(qiāng)(rǎn)(xiè)原文: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注释:灌水:潇水的支流,源出广西灌阳西南。阳:古时候阴阳有固定的说法。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焉:句末语助词,无义。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