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江南三大名楼除了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北武汉的黄鹤楼,还有一个就是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我们已经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当中有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那么这个“前人”就包括诗圣杜甫以及诗仙李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比较学习唐朝两大泰斗面对岳阳楼的感情抒怀。登岳阳楼(唐)杜甫学习目标•1、背诵本诗。•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登登岳岳阳阳楼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慕名已久、向往之久•“今上”:夙愿得偿,幸事一件•“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昔”与“今”之间,未简单的以“喜”“悲”之词加以填充,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回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青年时代当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祖国山河残破,疮疾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萧瑟秋风,吹起洞庭湖层层波涛。远天无日,低空断云,冷雾凝霜,枯草横陈。岳阳楼上,一位老者凭栏而立。他鬓发如霜,衣衫破旧,但两只眼睛却深深地凝望着洞庭深处。岳阳楼上已无昔日的繁闹,冷冷清清。老人独立在岳阳楼上,周围没有一个人陪伴。他是谁?没人晓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刘须溪•“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明王嗣奭shì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坼”:分裂,引申为划分。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像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实则此评未免拘泥。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两年,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无一字”:亲朋音讯全无。•“有孤舟”: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和无边的宇宙“对应”的是什么呢?是一个极为渺小的“有限”之身,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行吟者,是被命运抛弃于苍茫湖水之中的如此穷愁潦倒的一个孤魂。缺衣乏食,居无定所,得不到亲友的慰藉,连一个赖以承受痛苦的正常的身体都没有。飘零、孤寂、衰老、贫病,一个活人生存所需的空间萎缩到不能再萎缩。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上联展现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画出水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