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作者:鲁迅主要目录:•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精神胜利法与普遍的人性心理弱点•阿Q与辛亥革命•《阿Q正传》的黑色幽默《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比较长的短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比较短的中篇小说。它最初是以连载的方式发表在1921年《晨报副刊》上。小说在发表过程中,就引起巨大的凡响。茅盾在小说刚发表四章的时候,就说它是一篇杰作。“虽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后来,很多人都称赞《阿Q正传》。甚至,连鲁迅的论敌陈源也认为《阿Q正传》是非常杰出的作品:“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西滢闲话》)。在30年代,苏雪林也《阿Q正传》具有巨大的魅力,她说:“自新文学发生以来像《阿Q正传》魔力之大的,还找不出第二例子。”毛泽东在解放以后也读《阿Q正传》,而且发表了自己看法。前几年,出版了一部书《说不尽的阿Q》(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收集了自《阿Q正传》发表以来,中国与外国对《阿Q正传》的各种观点。•《阿Q正传》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其思想深度的原因。这种思想深度体现在,它一方面是对中国人精神弱点的批判,另一方面却又涉及到普遍的人性。作品本身既有很强的文化批判的针对性,又有巨大的超越性。优秀的作品往往是既有现实性,同时又有永恒性。•作品主要是写人的,关键就在于人物的塑造。作品成功就是因为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作品是思想深度主要从这个阿Q性格中体现出来。一、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揭示、鞭挞“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改造国民性。这是鲁迅作品的一个基本的思想。•阿Q的性格就是鲁迅眼中的中国人的性格。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鲁迅眼中的中国人劣根性。•阿Q是一个农民流浪汉,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无妻无儿,是农村社会中的最下层的农民。他与鲁迅笔下的其他农民有类似的性格,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如,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大防,看到男人与女人在一起就义愤填膺,装出正人君子面目。又如,狭隘、封闭,拒绝接受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明显地带有夜郎自大的那种狭隘性。凡是不合于他的生活经验的,他一律否定,排斥。未庄把长凳子,叫长凳,他认为应该叫长凳,而城里人却叫条凳,他认为城里人是不对的;油煎大头鱼,未庄人放葱叶,而城里人却放上葱丝,他认为城里人是错误的。看到假洋鬼子没有辫子,他也愤愤不平,认为假洋鬼子是里通外国的,没有做人的资格。从这里,可以看出封闭的宗法农村农民的精神愚昧、落后。•阿Q性格的独特之处是精神胜利法。他的愚昧落后主要体现在精神胜利法上。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对于民族性格弱点的深刻发现。•精神胜利法,就是不敢正视现实,以一种自我欺骗的方法掩饰自己的悲剧处境,从而在获得精神上的平衡,甚至满足感、幸福感。无论自己处在怎样的困境之中,无论自己怎样悲惨,不幸,都能够在精神上寻找到解脱的方法。转悲为喜。在作品的二章《优胜纪略》,第三章《续优胜纪略》中有详细的刻画。这种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是:1.妄自尊大他总是认为自己的天下第一了不起的人,从而满足自己莫名其妙的虚荣心。方法是陶醉在虚无缥缈的过去,或者未来。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却说我先前比你阔多了。连老婆都没有却说,我将来会比你阔多了。别人稍微表扬他一点,立刻就高兴起来。对于未庄的人,他都不放在眼里,就是文童的父亲赵太爷、钱太爷也不放在眼里。总之,未庄的人,没有一个看得上的。2.化丑陋为荣耀他的头上有一个癞疮疤,别人都嘲笑他,他开始是忌讳别人说“癞”以及一切相关的字。但是,别人偏是那样嘲笑他,他就说,你还不配。变成了一种高尚的标志了。3.化痛苦为幸福别人打他,就说是儿子打老子。人家硬让他说是打虫豸,他就说我是虫豸。然后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除了自轻自贱不算以外,剩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你算什么东西呢?赌博时被抢劫,钱没有了。他自己打自己二个嘴巴,似乎自己打了别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