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双璧古乐府民歌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乐府诗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进行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古代文化知识•依礼聘嫁:秦汉至隋唐,婚娶程序仍基本沿用周之“六礼”。六礼在正常情况下,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冗全严格按六礼规定来办事的,恐怕也只有皇族及考究礼仪的官宦之家了。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微、请期、亲迎。东汉是聘娶婚为方式的包办强迫婚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婚姻当事人自身婚姻须听凭家长、父母作主。家长、父母对子女婚姻拥有不可争辩的主婚权和支配权。古代文化知识•规定婚龄:汉时人普遵守的界限,男为二十,女为十五。古礼谓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但是汉人未循古制而以早婚为俗。一般女子于十五岁前,男子二十岁前皆论婚嫁。古代文化知识•家庭关系:女子一旦出嫁,脱离了父家,加入夫家之后,就不仅是丈夫的妻子,而且成了夫家合家的媳妇。恭谨事奉是妇职,不事舅姑,不敬不孝,便有亏妇道。媳妇必须带着“如事父母”的心情,把做女儿时所受的家教,所学的礼节,搬到夫家应用。所以未出嫁前必须学礼节。而且汉代有“夫为妻纲”这种男尊女卑的倾向,东汉这种倾向更为明显。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古代社会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不事姑舅和淫泆)、“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刘兰芝一边,表明与刘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听读正音•听诗歌范读,并给相关字词注音。故事情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遣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诗歌结构起兴(首两句)第一部分:(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开端)第二部分:(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第五部分:(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戒后人(尾声)线索:刘、焦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序说:东汉末建发(公元196-219)年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不再嫁人。她的娘家副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而死)这件事,也在(自家)庭院的树上吊死了。当时的人哀掉他们,写下这首诗叙述这件事。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概括:托物起兴,以物喻人“(我)十三岁能够织精美的白娟,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伤。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