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之我见 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石桥铺九年义务制学校 陈竹梅摘 要:勤工俭学一词最早出现于“五四”运动时期,当时有大批青年学生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奔赴法国工余求学、以工助学。后来就统称为勤工俭学。解放后,党和政府在改造旧教育、发展社会主义新教育的过程中,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生产劳动是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勤工俭学与劳动教育从此合为一体,使勤工俭学活动无论从理论概念上还是从实践内容上都大大地丰富起来,成为在我国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内容。但是,目前勤工俭学工作面临很大的困难和很多不利的因素,本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实施措施。关键词:勤工俭学 健康发展 实施措施一、中小学勤工俭学的必然性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勤工俭学活动肩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面向 21 世纪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要任务。勤工俭学工作始终是党领导下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勤工俭学,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新型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1983 年 2 月,国家颁布了《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在《条例》中指出“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勤工俭学的开展, 对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作用。”勤工俭学工作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教育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中国社会经济步入到了今天这个崭新时代,随着新机制的实施,学校公用经费在政策上得到了保障二、勤工俭学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虽然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必须要通过实践应用,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转化成自己的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勤工俭学这个途径,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一可以改变学生的固有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里的孩子也不多,家长多是娇生惯养,一手包办,甚至一切生活琐事都不用孩子插手,使得孩子“十指不沾阳春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对于那些在孩子眼中“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更是避而远之。因而,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必须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