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 约前 372 ~前 289 )童 年青 年中 年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孟子的仁政思想 1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 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4 政事以民为归宿 5 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 6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7 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8 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是在梁惠王 35 年(前 335 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 年(前 339 )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 · 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给下列字注音1 、王好战:hào2 、弃甲曳兵yè3 、数罟不入洿池cù gǔ wū4 、衣帛5 、鸡豚狗彘túnzhì6 、庠序:xiáng7 、饿莩 piǎoYì bó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古为今用) 1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 、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通假字( 1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 )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 4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名词活用作动词 ( 1 )填然鼓之 鼓:打鼓 ( 2 )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 3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 4 )树之以桑 树:种植 ( 5 )王无罪岁 罪:归罪、归咎词类活用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 . 迁移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特殊句式判断句 1 、是亦走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