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372—公元前 289 )孟子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孟子(约前 372— 前 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 思想家 )、(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 义 ),他主张施行仁政,强调( 民贵君轻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 性善 )”。《孟子》简介 1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2 、写作特色: 1 )、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2 )、逻辑谨严,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3 、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 )弃甲曳( )兵( 2 )涂( )有饿莩 ( ) (3) 鸡豚( )狗彘( )之畜 ( ) (4) 数( )罟( )不入 wū ( )池 (5) 无( )失其时 (6) 谨庠( )序之教 (7) 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 tì ( )之义yè tú ,同“途” tún zhì cù gǔ wú ,通毋 xiáng Bān ,同“斑” piǎoxù洿悌通假字• 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 通 毋(不要) • 2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颁 通 斑 ( “ 斑白 ”一起解释为“花白” ) • 3 )涂有饿殍 • 涂 通 途 (道路 )词类活用( 1 )填然鼓之 〖鼓〗打鼓 ( 2 )树之以桑 〖树〗种植 ( 3 )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 4 )谨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 5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 6 )王无罪岁 〖罪〗归罪、责备。返回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翻译:没有这样的事。返回合作探究1. 结合非常学案的翻译,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① 在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其具体做法是什么 ?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河东凶亦然。② 孟子哪些话是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