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分析 扎实复习 科学安排 —— 2006 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的几点思考 一、认真分析 2005 年的高考试题。 1 、 2005 语文高考试题反映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① 积累与整合② 感受与鉴赏③ 思考与领悟④ 应用与拓展⑤ 发现与创新 2 、 2005 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 ( 1 ) 2004 年高考试题的回顾和评价 2004 年是分省命题的第一年,全国共有 15 套高考语文试题。除了北京和上海题外(上海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就开始自主命题,北京是 2002 年开始自主命题),其他省高考语文试题的模式基本一致。 ( 2 ) 2005 年高考试题的特点。 A 、板块结构 全国三套题是一个模式,与 2004 年的高考题也有很大的不同。 湖北、江西、辽宁、山东、浙江等省的高考试题的板块结构与 2004 年的结构差不多。 变化比较大的是天津、湖南和福建的高考试题。 B 、知识点的分布 第一大题中,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和语病等知识点出现的比率最高。 第二大题的说明文阅读中,筛选信息、理解文意和信息推断占据了主流。 文言文阅读也打破了以前铁定的模式,由 4 小题到 6 小题不等。对实词、虚词的理解,对信息的筛选,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对句子的翻译等,是常见的出题点。 诗词鉴赏以诗为主,唐诗宋诗平分天下。只有北京的是宋词和湖北的是元曲。 B 、知识点的分布 名句默写的范围比 2004 年明显扩大了,诗、词、文、赋,乃至现代文都涉及到了。 现代文阅读仍以散文阅读为主。从知识点来看,主要以整合信息、归纳要点和鉴赏为主。 2005 年高考试题,都突出了鉴赏的内容。 第六大题语言的运用仍有一些创新的题型,如写推荐理由,主题口号,祝福辞,请柬,语言转换,提炼关键词等。 B 、知识点的分布 2005 年的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可用八个字来概括: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① 体现人文精神。 ② 题型呈多样化。 ③ 比分有所突破。 ④ 议论重获青睐。 ( 3 ) 2005 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特点。 A 、减题移分,加大主观试题的权重。 B 、放手选材,拓宽课外阅读的领域。 C 、强化综合,彰显能力命题的思想。 D 、创新题型,突出人文素养和理性思维。 二、研究 2006 年《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调整解读 1 、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 2 、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生活的时代及代表作)。 ②识记外国重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