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 济慈 (1795—182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诗人 25 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课堂自学引导《蝈蝈与蛐蛐》 1 、借助相关工具书,处理相关字词 2 、读课文,谈一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该怎样朗读诗歌? 3 、请找出能表现诗歌主旨的词句 ? “ 大地的诗歌”在文中具体是什么? 4 、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5 、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朗读技巧:开头读得缓慢深情,感叹句要语调上扬感情强烈,反复出现的语句可得的 快读得高些,结尾句里“鸣叫”要读得悠长些。课堂展示2 、读课文,谈一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该怎样朗读诗歌?3 、请找出能表现诗歌主旨的词句 ? “ 大地的诗歌”在文中具体是什么?主旨句: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具体意向:蝈蝈与蛐蛐的鸣叫4 、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蝈蝈与蛐蛐》课堂展示5 、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课堂检测(一)基础能力检测与训练1 、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 lí ( )上飘荡。② 便舒适地栖( ) 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③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 róng róng ( )的山上鸣叫。④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 、在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的笔下,夜是那么静谧,美好,让人缠身无限的暇想。B 、仿佛就是蝈蝈在毛葺葺的山上鸣叫。C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D 、当所有的鸟儿因娇阳而昏晕。篱 qī 茸茸 rǎng C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