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与妻书本文的写作经过。 ◆ 这封《绝笔书》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阳历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这里所选的一封是写给他夫人陈意映女士的, 《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林觉民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内容仅云:“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 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 林觉民一八八七年出生在福州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过继给叔父林孝颖。林孝颖是福州著名廪生,诗词写得很好。加上林孝颖又是全闽大学堂的国文教习。在这样的熏陶下,林觉民从小就具有很好的中国古典文学根底。一九零一年,十五岁的林觉民考入全闽大学堂。此时,正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饱受煎熬的岁月,林觉民努力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课余时大量阅读《苏报》、《警世钟》等进步书刊。他生性诙谐,又擅言词,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所以很快被推为学生领袖,参与领导了清末福州数次反满革命斗争。一九零五年,林觉民东渡日本,就读于庆应大学,专修哲学。留学不久,他就参加了同盟会,从历史资料看,林觉民在那里的活动也许并没有特别惹人注目,但一九一一年黄兴在香港谋划广州起义时,就是这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这个儿子只有五岁,娇妻身怀六甲的年轻人,回到福州招募仁人志士,讲解革命救国的道理。应该说,体恤他当时的感受不是一件难事——这是一批志同道合者共同的事业,无论传统的儒家教育,还是东洋的新潮思维,都无法说服他保全自己和家小,去放弃一个长久以来的梦想,又或许他根本没有考虑太多的身后之事,就义无返顾的踏上了去往广州的路途。林觉民在起义行动中表现神勇,后在搏斗中受伤被捕。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临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