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2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1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2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丁肇中( 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 年 1 月 27日出生于美国。几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 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 1960 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 1962 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本文是作者于 1991 年 10 月 18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丁肇中( ) 不知所措( ) 彷徨 ( ) 华裔 ( )论语 ( ) 儒家 ( ) zhàocuòpánɡ一、读一读yì Lún Rú格 物:致 知:彷 徨:袖手旁观:不知所措: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二、记一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1. 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2. 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 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2. 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应该怎样进行实验?3. 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4. 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5. 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1.“ 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2. 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 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方法:( 1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