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第 11课科技方面 :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 北京故宫文化方面 :你能列举一些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的结晶吗 ?古代书法 绘画 雕塑 音乐 舞蹈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 、修建原因:2、都江堰的修建①时间:②人物:③地点:④作用:排涝防旱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岷江中游是综合性的防洪灌溉水利工程都江堰如何改变了西南易涝,东北易旱的状况?李冰石像: 1974 年 3 月 3日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 4.5 深的河床中挖出李冰石像一座。像高 2.3 米,重 4.5 吨,造型简洁朴素,袖手胸前, 微露笑容,神态从容持重。石像胸前襟袖间有隶书铭文三行:“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为 “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掾”,右为“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珎”。建宁是东汉灵帝的年号,距今有 1800 多年历史。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4年)仅塑李冰石像一尊。 宋开宝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丰登,人们怀念李冰疏江导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 明朝末年(1644),二王庙毁于战乱,清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继修复。本世纪三十年代二王庙主体建筑毁于火灾,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难,经重塑金身,才为今日之所见。 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工程?为了排涝防旱,决定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3 、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原理⑴ 结构和运作原理① 分水鱼嘴:使江水从两边分流内江:灌溉外江:分洪② 飞沙堰:泄洪排沙③ 宝瓶口: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引人支流, 用来灌溉农田⑵ 治水特点:重在疏导经验:“深淘滩,低作堰”飞沙堰溢洪道位于金刚堤尾部、离堆前端,长约 200 米,高2.15 米,其作用是当内江水量较小的时候,拦水进入宝瓶口 , 起着河堤的作用,保证灌区水量。当洪水季节水量较多时,大量的江水由于受到宝瓶口的阻拦并在此淤积,当超过溢洪道的高度时,多余的水量就自动排泄到外江。李冰还巧妙地利用宝瓶口前面三道崖的弯道环流地形和水势,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简单易行地解决了河沙淤集这个国际上水利工程的难题,让飞沙堰自动排去内江泥沙量的 75% 。令中外学者钦佩万分,赞叹不已。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大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