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小说家作者简介 都德 (1867—1942) ,法国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他写了《我所认识的巴黎》 (1930) 和《回忆录》多卷。他为小说家普鲁斯特争得龚古尔文学奖;发现了小说家和散文家贝尔纳诺斯和塞利纳的才华;写过一部著名的文学评论《愚蠢的十九世纪》 (1922) ,猛烈攻击 19 世纪法国文学和思想潮流,但对雨果、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却极为推崇。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成为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时期 ,1870 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背景简介gěngzhuànwǔduóchéngqí dǎowǎnchàxuāngē bozhòusùàoyào shihǎo sǒu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情节复述1 、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2 、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变化;3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共同特点。情节复述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关于小说小说的三要素(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故事情节 ( 线索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章结构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第一层:上学之前( 1—6 )第二层:上课之前( 7—10 )第三层:上课经过( 11—24 )第四层:宣布下课( 25—30 )小说以小弗郎士 的见闻感受和心理活动为线索:人物形象 --- 小弗郎士 1 、不爱学习,天真贪玩。表现在:上学迟到,分词不会念,想逃学去玩。画眉唱歌,普鲁士兵操练觉得有趣。(独白式的心理描写)2 、有较强的意志力。表现在: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虽然他感到天晴日暖,听到林边鸟语,看到普鲁士军队在操练,而他也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然而他没有为之所动,而是“急忙向学校跑去”,有一定的意志力,最终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人物形象 --- 小弗郎士(主人公) 4 、有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