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学高三语文(中庸之道)课件VIP免费

中学高三语文(中庸之道)课件中学高三语文(中庸之道)课件中学高三语文(中庸之道)课件
中庸之道•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1 )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 2 分)• 不偏不倚 不瘟不火 不即不离• ( 2 )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 2分)• 统治者考虑自己利益时过于张扬,未能在自己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要寻求一种平衡关系,因为统治者缺乏“中庸”这一至德很久了,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它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3分)• 成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对文和质的关系不偏不倚的把握。儒家讲“过犹不及”,太过于修饰和太质朴都不能算是君子,只有文与质恰当的调和,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因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 1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2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有子强调的“和为贵”与孔子强调的“和而不同”内涵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说明。( 4 分)• 有子的“和为贵”是强调“和”对“礼”的调节作用。“礼”是维护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要人们承认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但“礼”是一种规定性,须用“和”加以缓冲和调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使人各安其分,以稳固统治秩序。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则从另一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能以牺牲个性差别为前提,“和谐”是达成多样的统一。孔子的观点和有子的观点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只是强调的重点不一样。• 有人认为主张“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瘟不火,“执其两端用其中”;是“各打五十大板”——均等受罚,息事宁人。你以为这种观点正确吗?( 3 分)• 这种说法不完全对。“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瘟不火”等的确是“中庸”思想的部分内涵,但不是全部,强调的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但“中道”不是不讲原则,“中道”的底线是“仁义”,违背“仁义”的“取中”就是折中主义。“各打五十大板”是不分是非对错的平均摊派,是典型的“折中主义”,应该否定。• 和而不同,就是自己要有中心的思想,能够调和左右矛盾的意见,而自己的中心思想还 是独立而不移。 •...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学高三语文(中庸之道)课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