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演者:郭沫若 郭沫若: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四川乐山人。 1921 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抗日战争爆发后 ,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 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 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 1928 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 1930 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 1932 年与萧军相识,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 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 1935 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 开始用笔名萧红 ) ,萤声文坛。 1936 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 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 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 岁。 整体感知1 、演讲者主要的演讲意图是什么?2 、讲演稿的结构一般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个密切相关部分,你能找出本文的主体部分吗?3 、课文开头几段文字是不是题外话?为什么?4 、课文结尾部分,从内容上看作用是什么?结构分析一( 1—4 )就“五分钟讲演”引出话题,总领全文。 二( 5—11 )揭示演讲的主题,阐述“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 三( 12 )收束全文,勉励青年,深化主题。第一层( 1—3 )营造轻松气氛,拉近心理距离。第二层( 4 )切境抒发对萧红的怀念与哀悼之情,引出讲演话题。第一层( 5 、 6 )正反对比,引出讲演主题。第二层( 7—10 )分析“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第三层( 11 )小结年轻精神的特征 . 读了本文后,你觉得你最难忘、最需要学习、最需要发扬的是什么?它的实质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什么?特征的各自侧重点是什么?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年轻精神实质是真理的追求者是博爱的实践者是勇敢的战士1 、开头三段文字,郭老就地取材既表达了“在萧红墓前”、对一群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