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初期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军队数量武器装备拥有人口拥有地区外援国民党 430 万正规军接收 100 万日军的装备,有飞机、坦克等先进武器3 亿多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美国共产党 120 万正规军基本上是步枪1 亿多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无思考: 1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外国记者,你将如何预测中国内战的结果?为什么?2 、你认为毛泽东“中国人民必须而且一定能够打败蒋介石”的判断对不对?为什么? 讨论: 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什么要主动撤离革命圣地延安? 研读图册 P56《转战陕北》 补充材料(一): 内战初期,国民党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 政治方针: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军事原则: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补充材料(二): 经过两年时间,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948 年,人民解放军已增到 280 万人,实力有很大的提高;建立了相当强大的炮兵和工兵,并掌握了攻坚技术;不仅能打运用战,而且能打阵地战。解放区土改的基本完成,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后方更加巩固,参军支前更踊跃。各主要解放区相继连成一片,可作战略上的直接支援。 而国民党军队能用于第一线的只有 170 万人,虽然在数量上、装备上还有一定的优势,但士气极为低落,战斗力已大为下降。与此同时,国统区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人民民主运动不断发展,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已呈现摇摇欲坠之势。 试设计一份表格,概括三大战役的简况。研读教材 P123《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简况表》战役名称战役时间歼敌和改编敌人数 解放地区辽沈战役 1948 年 9 月— 11月47 万东北全境淮海战役 1948 年 11 月— 1949 年 1 月55 万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平津战役 1948 年 11 月— 1949 年 1 月52 万华北全境 思考:这个材料从一个侧面告诉们,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依靠力量是谁?为什么这么说? 《三大战役中群众支援前线概况表》 人民支援前线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民工160 万人150 万人180 万人担架1.38 万副 30.5 万副2 万副大车6750 辆 88 万辆40 万辆牲畜80 万头6300 万头100 万头粮食0.7 亿斤4.3 亿斤3 亿斤 《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讨论: 大规模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在三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实力迅速由弱变强,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