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约前孟子(约前 372372 一前一前 282899 ),名轲,字子舆,邹),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亚圣””,后世常以,后世常以““孔孔孟孟””并称。 并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 孟子故事孟子故事• 孟母三迁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杼孟母断机杼教 学 目 标一、积累文言词语。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三 .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的写法。四 . 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的含义 ;并从中受到教益。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听读课文,要求:1 、听准字音;2 、分清句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注音和节奏夫 郭 粟 寡 戚 畔封疆 jiāngfúguōsùguăqīpàn1 、域民 / 不以 / 封疆之界,固国 / 不以 / 山溪之险,威天下 / 不以 / 兵革之利。2 、得道者 / 多助,失道者 / 寡助。寡助 / 之至,亲戚 / 畔之;多助 / 之至,天下 / 顺之。补充注释:• 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城 :内城 郭:外城君子:施行仁政的人亲戚: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