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核心是:“礼”、“仁”。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 《论语》——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共二十篇。 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类型 1 、语录体 2 、对话体 3 、叙事体 1 、子曰:“君子食无求,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 可谓好学也已。” 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重点字词:饱、敏、慎、就、正、焉、君子学习的态度、表现和要求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译文: 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同“又”。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重点字词:“女”通“汝” “知”通“智” 怎样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在这句话中要表达的意思 ?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求知的正确态度吧!对待知识,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