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李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宋宋 ·· 苏苏轼轼苏轼苏轼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死后谥号“文忠公”。 字音 寝 藻 荇 与 柏 qǐnyǔzǎoxìngbǎi 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朗读课文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元丰六年 / 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 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 亦未寝,相与 /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 / 无竹柏?但 / 少闲人 / 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高兴地想、思考没有共同游乐的人于是睡 一起 散步也单扇的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清澈透明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只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分 析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1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积水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2 、“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欲见其静。3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3 、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