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 年 10 月 10日 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昌起义( 1911.10.10. )浮雕 孙中山(1866—1925) ,名文,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后遂以中山名世。广东香山(今中山) 人。早年行医。1894年曾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主张被拒,遂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1895年在香港设机关,准备广州起义未成。1905年在日本组建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武昌起义后,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任临时大总统。后因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职。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理事长。1913年起兵讨袁失败,次年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1921年就任非常大总统,次年陈炯明叛变退职。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帮助下决心改组国民党。1924年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通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或《总理全集》多种。返回 返回 辛亥革命理解下列重要概念:同盟会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中需探究的问题:1. 辛亥革命是怎样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2.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何在? 一、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一 ) 、条件:1 、社会经济条件与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一定壮大。2 、思想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广为传播; 三民主义的提出 ( 辛亥革命指导思想 )3 、组织基础:各地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4 、军事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背景:《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民族矛盾继续深化。 (三)、武昌起义--革命高潮的到来 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四川巴县人。1902年留学日本。次年回国,参加爱国学社,拟创立中国学生同盟会,并撰成《革命军》,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影响甚大。苏报案发后,被判徒刑二年,1905年死于狱中。1912年2月被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大将军”。返回 邹容著《革命军》绪论返回 陈天华《警世钟》 《猛回头》章炳《鄜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注意 :掌握革命思想家思想武器宣传中心主要思想家:章炳麟、邹容 陈天华思想武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宣传中心:上海、东京 同盟会成立前后的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立时间名称领导人1894 年兴中会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