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历史的反思与认识的超越VIP免费

历史的反思与认识的超越_第1页
1/8
历史的反思与认识的超越_第2页
2/8
历史的反思与认识的超越 苏联解体20 年之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命运的考察与反思,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哲学的党性、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三个层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启示,有助于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从深层次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 1917 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突破,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然而,1991 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遭到重创。以往学者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时,大多从政治角度来阐释,鲜有深入到哲学层面上探讨。在苏联解体后的20 年,有一些学者,特别是俄罗斯学者在哲学层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命运,形成了新的认识。这些认识既超越了传统认识,又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研究苏联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影响,需要对苏联哲学做一个概念上的界定。苏联哲学是始于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经过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阶段,到苏联解体的哲学。这一时期哲学的主要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传播、应用、影响和反思。 一 普列汉诺夫是俄国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奠基人,也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真正使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则是列宁。列宁是在同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派”、马赫主义等众多学派的论战中,不断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阐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前提,揭示了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把辩证法概括为“最全面、最富有内容、最深刻的发展学说”[1](P421),明确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相同一的思想,提出辩证法要素的十六条,从而勾画出一个辩证法体系的雏形,提出对立统一作为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在批判民粹派主观社会学的过程中阐发了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为核心的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原理,在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论述了唯物史观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哲学的意义,在批判“经济派”的过程中论述了政治斗争、革命理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历史的反思与认识的超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