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 代 跋 新自然观与人类文明 张 昀 本文是北京大学生物学院张昀教授发表于《哲学研究》1991 年第10 期的一篇论文,征得作者的同意引用于此,作为本书的跋,谨向作者表示谢意。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影响已成为20 世纪末最热门的话题。实际上当前主要议论和关心的内容是新技术(如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机器人、新材料、航天技术、光纤通讯、新能源等)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前途的作用。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而广为流行的“后工业社会”论、“第三次浪潮”论、“大趋势”论、“信息经济”论等主要是从新技术发展的角度预测未来社会,预言未来几十年内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将成为引起社会生产和生活深刻变革的“带头的技术”;预言新技术将带来社会文明进步和幸福生活。诚然,已被认为是第一生产力的技术和与其相关的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一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一般人们忽视或不了解另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整个社会对自然界、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总体认识,即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自然观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讨论的主题是:(1)近期自然科学的发展正在促成一个新自然观或新地球观的建立;(2)发展和滥用新技术并不一定带来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如果没有科学的、正确的自然观的指导,新技术的应用有可能将人类社会带至歧途,导致人类生存条件的不可逆转的恶化和文明倒退。作者认为建立和普及科学的自然观应和发展新技术相提并论。 一、自然观与人类社会 这里所谓的自然观就是指人类对自然界(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它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对自然界或地球的基本认识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自然观又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在某个历史时期的自然观指导和制约该民族或该社会的行为(生产和生活);社会行为又与自然界相互作用,造成自然界趋向性变化。后者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自然科学产生以前的原始人类社会阶段,自然界是主人,人服从并畏惧自然。那时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远远大于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心,在社会意识中“人定胜天”的观点逐渐占了上风。这时人是主人,自然界是人类“改造”与“征服”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