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孤独,体味纯真——《孤独之旅》说课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虽是节选,但叙事简练,情节完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短篇小说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描绘了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杜小康,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历程。二、说目标的设定 都说教学目标是运筹帷幄的“风向标”,作为阅读教学,应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且考虑到小说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阅读小说更关注的是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对写作手法的作用无从把握,所以将“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确定为本课的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通过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有兴趣去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总结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当然,在欣赏作品中,更要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人类”。 师生在一起感同身受地去理解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的含义的过程中,更应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说教法,学法及教学模式 那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本着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按照启发式教学模式,运用多种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主旨,与文章对话,与自己对话,与老师、同学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说教学流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四步走来逐步完成教学目标。首先,从文章题目的关键词“孤独”切入,谈自身体验,为学生尽快进入文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做铺垫。初读课文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前提,在第二个环节中,通过速读和默读课文,解决字词,并在师生交流补充中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第一个含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主要环节中,从主旨和语言两方面展开探究。在主旨探究中,学生跳读课文,通过两个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圈点勾画,梳理要点,在交流学习中明白“孤独之旅”的第二个含义,也就是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借此领会主旨,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感悟到这一趟孤独之旅也正是一趟“成长”之旅,使教学重点得以解决。另外,本课句句都是作者的真情告白,文笔优美,体现着纯真的童心。所以,我采用这样的方式抛砖引玉。其实,类似这样的句段,学生会在课文中找到很多,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