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意识”认识的几种误区误区一: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解析】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的反作用。由此可见,意识并不能直接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它是借助于实践这一中间环节,并以此为媒介去促进客观事物的变化。误区二: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的反作用【解析】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一点讲的是认识事物;其次,他还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点讲的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指导和影响作用。显然,意识的反作用仅仅是意识能动作用的一个表现,只不过是其突出表现而已。误区三:只有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才具有反作用【解析】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取决于意识的性质。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指导、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由此可见,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误区四: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解析】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但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因此,意识的源泉在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仅有人脑而没有“一定的社会环境”、“客观存在的作用”,是不可能产生意识的。误区五:意识具有独立性【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的特有机能。这表明意识具有依赖性,依赖于物质的产生和发展但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先,意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具体表现在:意识发展变化与客观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同步性,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意思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等。误区六: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解析】人们的意识具有一致性,比如:意识都是人的意识;意识的源泉都是客观存在;不论何种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的内容具有社会性。然而,我们不能因为人们意识的共性去否认人们意识的差别性。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