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开启外交新时代 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改变了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也引发了外交领域的重要变革。互联网对外交空间、外交模式和外交属性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从“传统外交”到“网络外交” 早在互联网兴起之初,瓦尔特·瑞斯顿(Walter B. Wriston)就在美国《外交事务》上撰文,预言外交将进入“比特外交”( bits diplomacy)或“字节外交” (bytes diplomacy)时代。而今,“网络外交”(cyber diplomacy/web diplomacy)已正式进入各国的外交事务日程。 网络外交改变了传统外交的基本形态,催生了虚拟外交(virtual diplomacy)。虚拟外交通过网络的形式,提供在线外事服务,塑造国家的网上形象,宣传国家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在外交部、大使馆和领事馆的网站上推出了在线咨询和办证服务,使本国外交政策和发展动态更加贴近民众。 网络外交扩展了外交空间,外交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外交场合,在网络空间,外交几乎无 处 不 在 。 一 些 国 家 及 其 外 交 部 门 的 领 导 人 纷 纷 推 出 了 “ 博 客 外 交 ” ( blog diplomacy),通过博客的形式宣传政府的外交政策和理念;或者是通过“在线外交”(diplomacy online)的形式,与网民直接对话。 网络外交突破了国家领土边界甚至是国家属性的限制。网络为一些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活动提供了方便的平台,网络不仅使得国际间信息传播和沟通更加方便,而且使得跨国活动更容易组织起来。 与此同时,网络外交对传统外交也构成了挑战。在网络空间,网民的国家意识、主权意识淡薄。情绪宣泄易形成广泛的网络民族主义。此外,网络给国家的外交安全带来空前的挑战和压力。比如,2010 年“维基解密”(Wikileaks)网站连续公布了数千份美国外交机密函件并声称将继续公布已经掌握的 25 万份美国外交机密文件,这成为美国外交乃至世界外交史上的“9·11”。 从“秘密外交”到“公开外交” 以列宁的“人民外交”思想和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为界,人们将之前的“秘密外交”称为“旧外交”;将之后的“公开外交”称为“新外交”。尽管“新外交”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开外交,却开创了“民主外交”新模式,即政府不得垄断外交事务,政府部门签订的外交文件必须要经过国家立法部门的表决才能正式生效,这就使得外交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有限的公开,即从政府部门扩展到了立法机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