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手的威力——宏观调控 日益庞大的经济体系难免会出现一些运转不正常的现象,当这种不正常现象扩大化,就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这时,政府将会站在大众的利益和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高度出面协调。经济学家曼昆将之总结为:政府在一定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亲眼目睹过或者经历过我国 2005 年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人肯定会知道,对于房地产行业,2005 年是一个政策年。以 3 月 16 日央行突如其来的一纸规定为信号,房地产行业受到了国家政策的严重影响,很多房地产公司损失惨重。 此次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比以往来的都要猛烈。2005 年 3 月初,政府将“调控房价”列入了工作的重点内容;3 月 17 日,央行正式取消了房贷优惠利率政策,并且在之后漫长的 160 天内,各类调控房产市场的政策频频出台。比如“国八点”、“国八条”、“七部委新政”等,接二连三地袭击着房地产界,让人应接不暇。 政府为什么要对房地产行业作出这么多的干预呢? 国际知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的一份研究报告对此提供了有力的说明。报告认为,衡量房价高低的一个标准是房价收入比,即购房人在当地购买一套住房的价格与当地居民户平均年收入之比。房价高过当地居民户平均收入 6 倍的地区,就会被经济学家视为房产“泡沫区”,可是令人惊叹的是,当时的中国,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 10~20 倍,甚至更高,比欧美地区高出数倍。在美国,一套普通住宅大约需要消耗居民 3~5 年的收入,而在中国,居民需要 10~15 年的时间才能赚回一套房子的钱。也就是说,人均收入不足美国 130 的中国人在购房时,却承担着和美国人一样的房价。从这个报告中人们不难看出,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已经成了一个无需争论的事实;另外,中国购房者的收入与高得离谱的房价相差十分悬殊,很多人已经无力购买住房了。 的确,当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非常火暴,房价一路上扬,给房地产经销商和一些投资炒房者带来了很大的收益,但却让自住购房者承受了更大的经济压力和更多的精神负担。以上海为例,据相关数据显示:2004 年下半年,上海商品住房价格比上半年平均上涨14.6%,市中心内环线地区的房价涨幅比高达 27.5%;到了 2005 年第一季度时,上海房价同比增长达 19.9%。 一路高歌的房产市场背后,已经隐藏了严重的市场经济问题。这时,单凭市场本身对房产经济的调控已经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了,真正能够发挥威力的是宏观调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