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1.2 评述具体事例,比较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表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权利的正确态度。§1.3 列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 §1.4 列举当前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对照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有关制度和法规,理解公民行使民主决策与管理权利的途径和方式。 【学习目标】 1.知道不同的选举方式及各自的优缺点及制约选举方式选举的因素 2.了解我国采用的选举方式及依据 3 理解公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4.懂得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5.掌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6.识记我国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组织的性质和作用 7.了解我国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8.知道公民的监督权及具体内容 9.掌握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 10.理解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 【细说教材】 本课主要分析我国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理解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作用,感悟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本课主要有我国的选举制度及其选举方式、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和意义、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等四个高考考点。 一、民主选举 1.选举方式的选择 (1)四种不同的选举方式角度分类优点缺点适用范围选民直接选举一是能直接反映民意,实现选民的意志;二是可以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三是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在选民人数众多的情况下,选举的组织工作有难度,且成本较高,与公民民主素质密切相关。适用于县及县级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城市的居委会,农村的村委会选举。间接选举选举成本较低,便于组织。由于间接选举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代表进行投票,致使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阻隔,影响了选民意愿的表达。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以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的选举。候选人差额选举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会形成相应的竞争,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发生 。人大代表的选举。等额选举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选民可能误以为将要当选者已事先“内定”,影响参加选举的积极性。在极少数情况下才被采用。 (2)制约选举方式的因素 ──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