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类”﹑“ 措施类”主观题解题方法简析高考政治主观题多是大背景、小切口、重在考察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迁移知识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描述论证的能力。要达到培养和提高上述能力的目标,最根本的应对策略就是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注重研究性的学习,研究和积累各类题型的命题规律和解答技巧,以期在解题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以“启示类”﹑“ 措施类”题为例,简单分析此类题的特点及解题方法,以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参考。一、题型特点:"启示类"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文化生活、政治学的启示等等。“措施类”题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引导语来设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合理化建议。此类试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 设问的限制性和指向性,就是给定了主体是谁,问应该怎么办。如:党、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2.设问本身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就是材料没有指出具体的对象。例如:你认为该怎么做?怎样做到?应该如何做?从中有什么启示等等。二、解题策略和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五个基本原则:一要看清要求,读懂题意,二要围绕设问,回归教材,三要多角度思考,思维发散,四要多种方法并用,五要逻辑严谨,恰当使用学科语言。“启示型”的解题方法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感悟;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哲学、文化生活、政治学的角度去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典例分析:2002 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 38 题第⑶问3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 6000 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 1998 年以来,政府投资70 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 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33 分)(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哲学依据 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