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师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计曰】“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解曰】逼得敌人无路可走,它就会拼死反扑;若让敌人逃跑,就可以削弱它的气势。紧紧地追踪敌人,但又不过于逼迫它,以此来消耗敌人的体力,瓦解敌人的士气,使敌人溃散后再将其擒获,就会不经过殊死博斗而取得胜利。这就是《易经.需》卦中说的,要善于等待,就会有大吉大利。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拚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要使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我校一个学生在政治试卷上曾写过这么一段话:“只有标准答案,没有我的理解,反正写了也是错的,不写了。”这位学生的话揭露了我们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多年来我们习惯了考试必有“标准答案”,上课必有结论。长此以往,必然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过去在高中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教学时,自己不爱讲,学生不爱学。关键在于说教的成分太大,脱离实际,由概念到概念,考试前让学生背条条。这一次在学习集体主义价值观时,为了使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观点,我不再像过去那样,按照什么是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什么要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如何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那种老三段来讲。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两个事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自己去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先举了一个未成年人的事例:少先队员刘文学看到一地主分子偷摘集体的辣椒,上前制止,并要拉他去见村干部,结果被掐死。设问,如果你遇到此事会怎么办?许多同学说应该向小英雄学习,也有同学说我不会为了几个辣椒去送命。按照过去那种说教式的教学习惯,老师肯定会说前者是对的,后一种思想可要不得。但是,这一次我没有充当裁判,给他们定论,而是引导同学展开讨论。对于持第一种意见的同学,我问他们要向小英雄学什么、怎么学?他们认为:主要应该学习刘文学见义勇为的精神,对于具体做法可以有各种选择。如果具有成龙、李连杰一般的身手,与坏人搏斗将其擒获,自己丝毫未损当然很好。作为未成年人如果没有能力与坏人进行直接的斗争,去寻求成年人的帮助,向有关部门报告,也属于见义勇为。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也就是不打算为几个辣椒去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