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万祺回忆澳门往事 向中央建议澳门一定要驻军 1987 年 4 月 13 日,中萄澳门问题联合声明签字仪式后,马万祺(中)和崔德祺(右,系崔世安叔父)接受记者采访 在北京贵宾楼,记者见到了这位精神矍铄、温和儒雅的“澳门老人”。意外的是,老人的国语比记者想象的要流利,尽管采访过程中仍不免有个别词语听不太清楚,但每遇这种情况,老人便会认真地取出笔来将记者听不懂的话写在纸上。尽管已步入耄耋高龄,老人的思路依然很清晰,他向记者讲起了他的澳门往事…… 从香港到澳门 1919 年 12 月 12 日,我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南岸村。父亲 40 岁才生我,在为我取名时他想到,乱世中的人们渴望有一个和平环境,使百姓能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国泰民安,而《诗经?大雅?行苇》有“寿考维祺”句,《荀子》有“俨然壮然祺然”句,父亲就给我起乳名“阿祺”好了,学名为“万祺”。 我满月后,母亲却因患了乳疮不能哺乳。因为没有奶吃,我肠胃不适应稀粥米糊这类食品,身体并不强壮。母亲十分疼爱我,经过多位朋友介绍请奶妈喂奶,直到我会行走了才离开奶妈。对于这位奶妈的哺乳之恩,我长大成年之后没有忘记,经常接济她家人的生活,并帮助她至终老。 5 岁半那年,我便入学接受启蒙教育。在学社里我年纪最小,可每当老师叫背书我都能背出来,很受老师的喜爱。在学社里学《三字经》、《四书》这些古文,我打下了一定的中文基础。7 岁时,我进入本村“民众学校”读小学二年级。在这所新学校里,我学会了珠算和算术,还接触到了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爱国思想,我最先学会唱的一支歌是《打倒列强》。 1929 年夏,我读完初小 3 年后便考入南海中学附属高级小学五年级。1931 年秋,我考入南海中学。南海中学一向以教书育人的优秀成绩而蜚声南粤。我入学的第一堂课便是由老师带领新同学去校展览室参观校史。 开学不到 20 天,“九·一八”事变爆发,整个中国都笼罩在浓重的民族危机与救亡咆哮中,南海中学的全体师生也组织了游行示威,抑不住心头怒火,我也加入到示威游行的行列。站在广州市西门口和河南同福路的商店门口的椅子上,因激动而小脸涨红的我向路过的行人大声演讲。我还随南海中学宣传队,沿着广三铁路向佛山、三水进发,每到一地就向当地的老百姓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我后来曾 8 次回过母校,到校园里这里走走,那里瞧瞧,对母校有份深厚的感情。我曾对南海中学负责人说,要抓好德才教育,提倡新式教育方式,要做到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