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内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初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对学习对象的探索、体验、分析、提炼、总结来获得知识,并在获取知识中开发个体各种潜力和技能的一种学习。简单地说,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在实施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一般采用撰写调查报告和进行专题研究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课外自主或共同地探索完成。毫无疑问,这种强调课外的学习不可能成为基础教学的主导。因此如何在课堂内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因为课堂是基础教育的主舞台,只有把研究性学习置于课堂之中,才能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落实创新教学和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虽然课堂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但这并不妨碍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因为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通过模拟人类认识史上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事例等,模拟人类现实生活中的认识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借助现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自主探索或共同协作,探索问题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施课堂内的研究性学习,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和方法,以下就本人在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对研究性学习的形式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事例分析法 这是政治课堂内开展研究性学习最为常见的形式。但绝不同于讲授课中的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是运用具体的例子来证明某一观点的正确性,属于论证过程中的简单枚举法,是解释说明某一观点和理论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教学操作中,一般先有观点,再举例子(也有先举几个例子,再出示观点,但观点和例子的关系是直接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例子围绕观点,直接为观点所服务)。而事例分析法则不同。事例的目的并非作为论证过程中的一环,而是借助事例,通过教师的启发 ,使学生对事例进行各个角度的透视、分析、研究,得出一定的结论,旨在模拟人们发现真理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这一思维和方法的有效迁移。所以借助事例最重要的目的不是在于得出一定的结论,而在于明确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以及激发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方法探求未知问题和对未知问题尝试解决的思维过程。在教学实践操作中 ,先出示事例,再让学生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