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力的等效和替代》教案教学内容:力的等效和替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力的图示法,并能区别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2)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与等效替代的关系(3)知道合力与分力的运算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2.能力目标:(1)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思想(2)培养实验设计与探究的能力3.情感目标:(1)使学生领略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在科学探究中形成严谨务实的态度。(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难点:(1)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思想(2)实验方案的设计(3)概念较抽象教学方法:采用“学做导和一”的教学方法教学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刻度尺、三角板、图钉(五个)教时:2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举例引入):举例引入——一辆小汽车陷入泥泞,用什么方法可以将其拉出?十几个人能将其拉出来,用另一辆汽车也能将其拉出来。这辆汽车的牵引力和十几个人的作用力是否存在何种关系?怎样判断这种关系的存在——引出课题:力的等效和替代。二、学习目标:1.必须掌握画力的图示的方法;2.理解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等效与替代的关系3.知道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进入新课:1.新课知识导航(学生依一下提纲自学该部分内容并完成):(1)、 力的三要素:不同的力,其作用效果不同,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力的 、 和 ,物理学中称之为力的三要素。(2)、力的图示 ① 定义: 在物理学中,通常用力的 或力的 来简明扼要地表示某个力。用一 的线段表示力,得到的图称为力的示意图。用线段的 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 指向力的方向, (或 )表示力的作用点,得到的图就成为力的图示。 ② 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区别是 课堂练习 1:如下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 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用心 爱心 专心(3)、力的等效 生活中很多事情可以一个力完成也可多个力完成,如 力的等效的定义:力的 相同,简称为力的等效。(4)、力的替代 ——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 ,那么这一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 ①、 合力——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和几个力共同作用在该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 。②、分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 。 如:...